征兵育人|参军学生故事(2)温晓宇
发布时间:2018-04-24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浏览次数:


感谢那一片田野浇灌了现在的我



1993年出生的温晓宇是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的学生。20139月,在同学、家人诧异的目光之中,他毅然换上军装,投身行伍。

两年的军旅生活,他为战士们拍摄了军旅MV,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日常;而军人的淬炼,也让他逐步成熟起来;回到校园后,他成为校学生会副主席、杨浦区人大代表,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、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称号。

 “我将带着被军旅生活改变和塑造过的思想,在人生道路上更稳地走下去。”他如此表示。



顶着反对声从军

  温晓宇告诉记者,成为一名士兵的念头源于2011年。那时,他是一名大一新生。

 “刚入学时,有些迷茫;碰巧看到了征兵宣传,就有些蠢蠢欲动。不过因为父母反对,最终没有报名。”2013年,申城第一次夏秋季征兵,刚结束一份实习的温晓宇不再犹豫,毅然决定入伍。

 “我回顾了大学前两年的生活:作为一名广电专业学生,拍片剪片;作为新院团学联一份子,从新人一路升级成为主席,策划过不少大型活动。尽管在他人看来,这两年很‘风生水起’,但其实我内心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。”温晓宇说,实习的见闻,在学业和人生规划上的困惑等各种因素,让他决心跳出原有的生活圈,去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。

这个决定并不被理解。在同学们眼里,身高183、体重仅120斤的温晓宇实在不像“当兵的料”。真正的阻力来自于远在家乡的母亲。“我妈心疼我,怕我吃苦,但我还是说服她让我去闯一闯。”

最终,20139月,他背着行囊,踏上了前往福建军营的列车。


改变部队,也慢慢被改变

两年从军生涯,最难忘的是什么?温晓宇毫不犹豫地说,是一次又一次的“5公里训练”。从一开始总掉队的瘦弱书生到最后班里体能训练时的“中流砥柱”,温晓宇坦言自己改变了不少。而他,也用专业为军队带去了一抹亮色    

 “我们支队训练强度特别大,每周六清晨都会举行5公里拉练。”温晓宇说,一声令下,背上背囊,带上水壶和仿真枪,进行5公里长跑。每次跑到中途,极度疲惫的温晓宇心中都是“放弃”的声音。但战友们会相互推拉,鼓励对方,直到最后一个个冲过终点线。

 “过去,我不爱运动,体能不佳;训练时,真的是咬紧牙关在坚持,不停挑战极限。”温晓宇说,通过700多个日夜的摔打,他变得更有毅力。回校后,面对学业、工作,觉得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,有了一往无前的冲劲。

另一方面,由于专业原因,温晓宇在结束日常训练任务后,会随身携带相机记录下官兵们生活中的精彩时刻。透过镜头,他看到了战友们过集体生日的热闹、拿着话筒唱卡拉OK的欢乐、拔河比赛的激动人心。

不满足于仅仅记录现实的他,还希望拍摄、制作出有趣又能体现军营生活的MV。“那时流行《小苹果》,我就教炊事班的战友,拍摄了他们拿着锅铲、大勺跳舞的镜头。”温晓宇说,视频播出时,战友们看得非常津津有味,这让他颇有成就感。


带着军人特有的坚毅前行

  20159月,退伍后的温晓宇重新回归校园。“车驶过邯郸路隧道时,抬头看到光华楼,恍如一梦。”他笑言,大梦初醒后,比过去更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,将带着军人特有的坚毅前行。

 “最明显的改变是,大一、大二时上课不认真,如今特别珍惜每一次汲取知识的机会。”他说,现在的自己更敢于向老师提问。重新投入专业学习的他,找准了方向,更加踏实。

生活方面,他也保持了每天6点半起床跑步,整理房间、叠被子等习惯。“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,但尽量把这些好习惯保留下来。”温晓宇说。

重返校园后,温晓宇成功当选为校级学生会副主席;还获得了20152016学年的国家奖学金、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称号。

 “现在我会想念当兵的日子,会不自觉地想战友们正在做什么。感谢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那么一片田野,让我用汗水、眼泪和倔强浇灌出了如今的模样。”他说。


  

 本文刊于《劳动报》2017/9/3,作者叶佳琦






Copyright©2004-2013复旦大学武装部版权所有

地址: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电话:021-65642231

电子邮件:wuzhuangbu@fudan.edu.cn